是夜晚附予你黑暗? 还是你的自我封闭?
是月儿娇羞,半遮脸庞?
是云儿嘻戏,宛如面纱?
半仰竹倚,一片愁云。
我望啊望,寻找不到一点的星光,只有偶尔穿透云纱的月色。
流星,很远很远。还隔着无法透视的墙。
泰戈尔说,如果你为失去月亮哭泣,那么你将失去星星。
我思索着,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为谁也能哭泣。
我愿为月儿哭泣,也会为星星落泪。
昨晚顺利弄好了冲突封锁的防线,省去了用在线代理,比较快速和方便地看到了许多信息。
了解了与GOOGLE相关的信息。GOOGLE说要退出中国,实话说,真没多大的意外,从我开始留意到GOOGLE.CN底下的这句时: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GOOGLE的无奈和不爽其实已经摆到台面上去了。
看了一篇很是中肯的文章,Google 的中国问题,里面写了很一般人不知的对话,我也无法确认它的真实性,不过以一个理性人的思维思考,我暂论为可信的。整个文章中最让我感触的是李开复的一个观点:他所雇用的中国学生,其实并不渴望民主。他还补充说,(指的是民主和REN木又 问题)我不认为他们在乎这个。我认为大家会说:“美国民主,那是好东西。中国现在的繁荣和稳定,也是好东西。不管怎么样,我现在能去我喜欢的网站,能看到我的朋友, 过得开开心心。”李开复说,当然,关于自我的表达,公开发表言论,已经变成了中国年轻人当中的热门话题,这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博客,论坛已经遍布中 国。“但是我不认为这有什么政治含义,”李接着说,“我认为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并且被别人听到。他们喜欢这个,这样就够了。”
真是说到中国的国情里去了!! 事实上,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并没有那么渴望民主。GOOGLE服从了中国的审查制度,对于一个在国外土生土长的企业来说,它说是一个挑战,GOOGLE觉得是违背它的道德观,再加上一小群维权人士的鼓动,更是觉得不对。
一个好的决策是要让利盈最大化,GOOGLE.CN如果是考虑到让更人使用它的产品的话,那么接受中国的审查,然后进入中国,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毕竟维权人士只是社会中的一小小部分。但是如果从影响去看的话,接受了审查制度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不接受审查制度。因为GOOGLE接不接受审查制度对于很大一部分的人来说是无所谓,是不被 CARE的。但对于一些民主派和强调人权的人们来说,这就是绝对的影响。就像是你做一件事,考虑到了大部分人的利盈,小部分人的利盈受损,问题在于,其它那一大部分人其实是不太在意那点东西,对于他们也许甚至可有可无,然而对于另一小部分人来说却是有代表意义的,影响深远的。在这样的矛盾中,GOOGLE的决策就只能跟着它的原则走了。
说到这里,我是觉得很无奈的。我无奈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已经不渴望民主了,越 来越多人已经习惯地给操控,习惯性给保护。朋友和我说过一句话,专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被专制。对于,这个问题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1.人们不是不渴望民主,只是更渴望平和。2.有很多事真的还没有关及切身利盈。3.中国的知识分子层占的比例其实是很低的。3.传统教育,封闭室教育。4.文化差异。
外教Sussan和我们说几句话,我犹记到现在 Don’t try to say ‘as everyone know’, ‘most people think that’ and ‘it’s well known that’. How we can sure every know or most people thing? Have you done a research? Where you get this conclusion? 简单的几个问题把我问得哑口无语,说真的,从那开始,我就知道,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冠在别人的头顶上。人越是长大,思想会越明显和坚定,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随之定型。要改变某个人这样的想法早已经不存在了,我们能做的只是慢慢地影响着自己所在乎或想影响的人。如果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那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又是极其地低微的,所以有一句话我是很赞同的,不是敌人就是朋友!
青 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
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
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寻
年轻的你
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 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订得
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足的书
十字路口
如果 我真的爱你
我就不会忘记
当然 我还是记得
不动声色地走下去
说 这天气真好
风又轻柔
还能在 斜阳里疲倦地微笑
说 人生极平凡
也没有什么波折和忧愁
可是 如果我真的爱过你
我就不会忘记
就是在这个十字路口
年轻的你我 曾挥手
从此分离
错 误
假如 爱情可以解释
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 你我的相遇
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 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 有一天
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 这不是
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
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
然后将你
将你
一笔抹去
雨中的了悟
如果雨之后还是雨
如果忧伤之后仍是忧伤
请让我从容面对这别离之后的
别离 微笑地继续寻找
一个不可能 再出现的你
戏 子
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
所以 请千万不要
不要把我的悲哀当真
也别随着我的表演心碎
亲爱的朋友 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关于我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
1.本科一批(山东、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广西、安徽、河北、山西、辽宁、贵州、云南、福建、重庆、上海和天津为一本);二批(广东、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北京和湖南在二本线(二本A)),性质为中外合作办学(2005年5月获国家教育部特批以中外合作办学形式成立)。
2.实际与北师大仅为字面上的合作关系,本质为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分校。采用4年制全英文教育,课程设计沿用香港浸会大学模式,推行被称为“精英教育”的美式博雅大学(Liberal Arts College)路线,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博雅大学。(当然某些学科比如国学和某些假期还是要体现合作性质的比如说内地法定节假日和香港节假日…不过统统缩水)。授予与香港浸会大学完全等同的荣誉学士学位。
3.学校位于广东省珠海市,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共用一个校园(合作,合作)。学生数量较少,为四千人左右。教师数量较多。
在创立第一年仅有270名学生便汇聚了诸如郭少棠(KWOK Siu Tong)(太多了自行百度)、龚鹏程(自行百度)、方开泰(均匀设计之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HOCKINGS Paul(是美国Illinois大学的名誉教授,也是国际刊物《视觉人类学》的主编。麻省理工学院教材作者之一) 、ASPALTER Christian、SARKER, Profulla C.(联合国国际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和人口委员会顾问。)、黎凤娟(Eva LAI)、关品方(Vincent KWAN)、TOWEY Dave、徐是雄(ZEE, Sze-Yong) 等教育名士及知名学者。
现在还有阮纪宏(前香港明报主编)、赵树同(自行百度)、黄立强(前普林斯顿大学教授)、Morton Holbrook(前美国外交官,曾任美国驻沈阳总领事)、Jeffrey Willkinson(乔治亚大学获得大众传播的硕士及博士学位,并在田纳西-诺克斯维尔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瑞金大学任教。)、李朝康(曾在波士顿大学及哈佛大学任研究员,致力于研究环境污染物对DNA结构及功能的影响。)、陈威震(曾任职于摩根大通,仲量联行,富兰克林邓普顿,及瑞士银行)、左龙佩兰、叶钜志(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李运桦(”神经语言程序学”(NLP)实用心理学专业执行师. 同时成功把成立一年的BNU-HKBU 联合国际学院赛扶(SIFE)团队领导成员获得2009 SIFE全中国大学生”创新公益大赛”总决赛季军)、甄勇(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MBA,任教于剑桥大学,为美国竞争力协会会员和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会员)、Thomas WYATT (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英国化学公司, 英国石油公司和福特公司的管理顾问)曾镜涛(自行百度吧,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 (原谅我的无知…很多我真的叫不出全名…大家快来补充)
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为86.5%,远高于 清华大学的 42.62% 及 北京大学的 38.25%。
师资构成比例
45%来自国外
36%来自港澳台
19%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内地学者
4.采用国际惯用的“校董会制度”,免除大学须由党委主导的限制,现为中国大陆唯一一所没有设立党委的大学。
以上大部分引自百度百科、学校主页:www.uic.edu.hk
当然作为一所刚刚起步的新学校,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说行政效率的缓慢…
再次怀着一点点地希望去寻找兼容windows 7的锐捷3.73,结果还是那样,饭是旧的,而且还是很旧的。虽然我也没有报到很大的希望,但毕竟今天已经是win 7 发布后的第六天了。想要实实在在地用上官方兼容版的锐捷感觉还是遥遥无期的,那些看着别人成功的技术性办法,只想让我大骂一句——shit!
照例的开着google and baidu. 照例地打上关键字“锐捷3.73与windows7″, 照例地出了那个最早的求助贴子,照例的是古老的解决办法。
第一次去搞鼓这个时抱着无限的希望,参照着网上的好几个方法去做了,弄了半天,以为会成功的,可最后却一直网卡初始化失败。我已经力尽办法去弄了,还不好,真想骂人。兼容模式开了,该复制的软件也复了,超级管理员的身份也用了,神啊,你就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二次去搞鼓时,心情平静了许多,尝试用其它版本地锐捷在windows7上连接上网,那恶心的学校绑定版本,验证MD5, 破解版也无可奈何。苦我还去学怎么用WINCAP!想当开网时,致电学校网管,一句windows7没发布,我就深深地体谅他,但看着这个绑定改版md5, 整一个恶心可言!
第三次去搞鼓时,参照了一个强者的blog, 再次调试。结果依旧败阵下来,我深刻知道,强者地力量。而软件与系统的步调原来远远是不和谐的,不过我想终我一生也必定不能同步的。破骂锐捷无必要了,也无所谓了。
这次怀着win7已发布的一点点希望又是搞鼓了一回,为什么就是那样不爽?!重翻了许多旧贴,重启了几次机。还是失败。不过这次有个可能性较为大的方法:宿主借助虚拟机上网(可用于采用锐捷上网的win7系统),http://bbs.pcbeta.com/thread-603450-1-1.html 发表于远景论坛。看完此方法,我只想说#@#!#@@!#¥% 的确,我承认我现在的情绪是不太正常的。
到底要承受多少失败才能成功呢?自问,我不是爱迪生,999次的失败换一次的成功,我是从来没渴求过。
抱着无比的好奇加冲劲装好windows7 ,在还没了解和享完完它的美工变化,还没掌握好库的用法,还没享受够它那相当智能的语音控制,在刚刷了bios 为硬激活做好准备,在正用正欢时,就戛然而止。
每次抱着点希望想找到兼容办法,每次花上我一两个小时去研究,每次回匮我的都是疲惫加失望,真够闹心的。那些保存网页,再重启,参照网页再调试,再重启,再进XP参考,再保存网页,再重启,然后再试验的日子,现在一想到就恶心。
想回到过去,回到暑假那段快乐使用windows7 的日子!
To end this two hours, i just want to speak out——shit.
那个。。 XXXX is not to either Ruijie nor schloastic Internet manager, it may just a abreaction.
前两天,mango问我,为什么都不写BLOG。我说,因为写BLOG的人很多,看看别人说的,发现我要表达的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喜欢看别人的BLOG,也常常感叹张三说出了我的心情,李四也和我一样发生过类似的事。但是,今天很想写点东西。
今天,有点累。真的,只是有点累。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和榕榕说,这样的生活不能说很累,因为如果轻易地说累,下次遇到更辛苦的日子时,我该怎么过。
十点多回到宿舍,开始搞鼓洗衣机的水龙头,一个三通,两个外牙,一个水龙头,一个板手,一个水胶布,这就是我所有的工具。……大约一个小时后,终于装上了,只是还是有一点点的漏水,可是,看了下有点红痛的手指,我已经没有力气再修改了。于是,终于开始用上了久违的洗衣机。等我从放洗衣机的厕所出来,舍友问了问我情况,我说有一点点漏水。舍友看了看实际情况后,就只是一直说学理科的就是不一样。我也开始在感叹,为什么什么都能做,为什么什么都要自己做。又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伟大和称谓,SUPERWOMAN, 一个人让一部电脑诞生,一个人长途旅行,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可以干很多事的 SUPERWOMAN。
最近,很多人问我,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理想……
SUPERWOMAN 想像三毛一样,到神秘的撒哈拉里生活,只是她还没有找到她的荷西。
SUPERWOMAN 想到南极呆着,看极光,看企鹅,也可以顶着风雪在冰地里奔跑。只是她还不能不顾一切。
SUPERWOMAN 想像杨利伟一样做一位太空人,只是她并没有这样的体格和机会。
SUPERWOMAN 想成为一位科学家,只是她的智慧是那么的有限。
SUPERWOMAN 想成为一位强大而又神秘的黑客,只是现在的她只是那样的渺小。
当一个人很纠结,心情很复杂时,大约写出来的东西也很晦涩难懂吧,如果连写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时,大约要让人看懂,也很难吧。
什么也好,时间告诉我,要去睡了,明天8点就有课了。休息吧·····
这两天一直在看经济类博客,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让我无比的困惑!谁能给我的思考指个路呢?
昨晚搜索“宋鸿兵”的名字得出一个BLOG, 于是,我从晚上10点开始阅读此博客直至凌晨2点。(阅读内容为2009所发表的文章)
搜索他的名字是因为上学期刚看了他的《货币战争》,看后的感觉是惊怵和崇拜,惊怵银行家的才智和野心,崇拜作者的博学、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推理能力!希望可以从他这里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资讯。
结果算是很满意的,因为在blog里,他肯定地说欧美第二波金融危机即将爆发。在认真地看完他的分析和判断后,我也很是支持。
我认为可信的理由有三个:
一:他14年的留美经历和好奇而细心的性格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比常人有机会更早地洞察到经济危机的发生!对此可以阅读:《宋鸿兵:预言与真相》,共五章。
二:从当下的经济政治状况分析。
宋说最明显的突发事件是欧美一系更大型商业银行的破产和经济危机开始,这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香港汇丰(因为爸妈经常在为此叹气),这一阵日子以来都在跌,从以前的100多直到现在的30多,那是一个多么明显滑坡。为此还再搜索了一下,发现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资料:①“天 下乌鸦一般黑,看看‘香港汇丰事件’” (里面还提到了去年汇丰和大摩的一些磨擦,也正反应了金融大鳄如果捣动股市,在我看来,这和阴谋论怎么也能扯上点关系) ②“汇丰:香港人的症候” 其实,最近美国的确在大量地向各国推销美国国券,也许说增发国券是必然的,但救市方向是向各银行、股市伸援手、增加基建工程,流动资金没有进入到真正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人民中。撑起的是银行,那么旧帐还是在,新的烂帐也还会产生。像宋所说的,最后还是在积累危机。而这个积累过程已持续了很久。
三:大量的历史和统计证据。这也许也正是许多人会怀疑的一点。记得在我介绍《货币战争》一书给朋友后,他就曾表示很怀疑地说那些野史不知是真还是假。我当然也有想过,只是后面的一系列分析驱使我相信大部分都是真的。假设宋的数据不真实,为何支持者的声音还那么地强大?而我也没有并没有在其它媒体上阅读过任何关于他材料来源的不真实的文章。也许他书上所记述的一些事并不能被确定,但至少是有可能的,而且按罗辑地分析是很可能的。这让我想起我们所学的统计,我们可判断为发生概率小于0.01的事件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当很可能性很大时,却永远无法得知时,我们就会认为是的。
再经过我的观察,宋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很大部分人支持的!而从一个很普通很正常地思维去跟着他分析,也确实是可信的。
在UIC久了,思考问题也越来越辨证了。今早起床后,开了电脑,打开firefox和IE后再次习惯地打开百度、google和雅虎全能搜。继续搜索有关的知识,记得suzanne和我们说过,“Don’t get information only from one resource.”顺着昨晚,看到内容继续探寻下去。可以相信“阴谋论”相信“第二波金融海嘯即将到来”,但我们也要看看不同的声音,要看看不要的见解,了解别人如何反驳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这样才不至于犯错!
先了看了,宋推荐的一推荐文章,曾发表在《瞭望》的“为何经济学家遭质疑”,看了后,心中满是疑问,为什么同样是研究经济,但在一些对经济的基本判断上是如此的截然不同?为何不一样的声音还如此地多?
于是,就开始去了解厉以宁、吴敬琏、张维迎、茅于轼他们的背景,主张和观点。(到现在也在了解当中)到现在为止收获只一个,他们大都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时期。而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我认为造成经济学家们对这些判断如此不一致的原因是,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而有的经济学家却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假如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发展主向,那为什么身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还会有这样的认为呢?我想,那就要从历史开始说,从经济发展起来的时候,即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分析起。还有通过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来分析中国人的经济学观。
这样突然的想法蹦出来后,便到百度上打了“经济学”三个学,看到了其中一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认为,创造经济的是人,经济系统是人为设计的,而影响人设计的经济系统的因素就是人的想法,这和伦理学必然脱离不了关系。人,毕竟还是太复杂了,当许许多多有不同目的,而又很复杂的人聚在一起时所产生的事情,所做的决定必然也是复杂的。这就涉及到历史、生存环境、宗教……单是其中一个已经够复杂了更何况现在要考虑综合因素呢。至于接下来,就由读者们再思考分析了。如果对此有同感的人也不妨继续研究。而我,由于知识简薄,文笔粗略,就让这个想法继续停在我的脑子里思考吧。
在寻找这个问题时,看了下面在《小康》发表过的一篇采访,采访对像是笑蜀和徐友渔,题目是:“经济学家为什么挨骂” 从这文章里我或多或少地感觉到是在为经济学家们讲话,但不可否认的是,里面有一些观点是有道理的,例如:“就我的评价,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感、人文精神、对社会的批评态度都有些缺乏,他们就是一根筋,认为有了市场就好。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他们考虑民意,并且民意又是那么让人不愉快,要他们在民众中筛选出健康、建设性的说法,或者在主张一个经济学观点时,能考虑到自己可能有别的思考纬度没照顾到,是不太可能的。西方经济学家的那种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强烈的批评态度,中国经济学家很难做到。”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下真让人很难判断,谁对谁不对。在所有分析经济学家为什么挨骂的文章中,我也就发现了一篇较为理性和中立的文章,题目是:《中国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挨骂》大家也可感受一下其中的差别。
如果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那么当大部分人都批判的东西就是错的。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给违反了大部分的利益,而中国还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话必然要丢弃。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这意味着有大部分的人会犯错····
如此矛盾的,真让人困惑。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手上又算不算是应证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一理论呢?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方法,那么弯路也许还是一定要走的。
算是写完吧,有空再写,好累··还有好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