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留守儿童

我提倡公益,因为它体现善,追求美。但我不是一个经常关注公益的人,原因很简单,我还在处于“被救助”的阶段。但假如要关注公益的话,有两种公益类型是最容易给我忽略的,一是保护环境或动物类的,这个的原因涉及到哲学,也关及我的世界观,不解释。第二种便是关注留守儿童,今天来说说为什么。

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的农村儿童被人称作“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单亲监护。

我感觉留守儿童这一项公益活动是近几年才火起来的,火得我经常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可惜依然让我忽略。这事刚知道时只觉得社会又多了些温暖,关心一下弱势群人多好啊,但只要想多一些,就很难再俘虏我多些的同情和怜悯。

首先就不能理解留守儿童们有那么可怜么?现社会主力的70和80后们,有多少曾是留守儿童,假如做个调查,问问他们的童年是不是经常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不开心?是不是经常感觉孤独?照顾自己的亲人们是不是经常让自己感觉不到温暖?

我想现在大多的他们都会淡然地浅笑,然后说着还好啦,不会或偶尔吧之类的回答。

我小时候约有三年时间也做过留守儿童,当时还没有“留守儿童”一词,但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的我看来,我并没有因爸妈不在身边不开心,也没有难过。我有奶奶,我每天的菜里也都有肉,我有同龄的孩子和我一起玩,我还是每天去上学,我放假了也玩。虽然少了爸妈的教育,但我依然强烈地受着学校的教育,被左邻右居,伙伴的行为影响。

是的,我是觉得留守儿童并没有那么不开心和可怜。这样判断的结果是从我身边或曾经的“留守儿童”经历得出的。想了想,我们之所以觉得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是因为对比。

城里的孩子放假爸妈陪去博物馆,农村的孩子放假和伙伴捕鱼虾;城里的孩子爸妈唠叨爸妈念,农村的孩子爷爷奶奶喝老师批;城里的孩子可以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农村的孩子周末过家家玩泥巴;城里的孩子大鱼大肉,农村的孩子粗茶淡饭;这一切,就说明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快乐?

如果是的话,我会觉得那只是大人眼里的快乐,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更好生活的孩子来说,他不会比那些物质条件更丰盛些孩子不快乐。没有对比,孩子一般都只顾尽情地享受现有的生活,根本不会计较这些我们大人看来的生活差异,就算被告知,但从没有喝过糖,又如何得知苦是苦。不要批评无知是一种快乐,因为没有人要求明智和知识才是生命的追求。

看到的大多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都是探访,陪玩,捐款。然后把那些老师或父母曾和他们说过的话再重复一次:“好好学习,以后做个出息的人;父母不能陪你是因为要外出多赚点钱回来让你可以读书;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多干点做,做个好孩子。”当这些动作过多时,我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也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很不幸,为何总是有各种施舍和免费关怀。这一切,也许会让他们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生活的差异,不要把孩子们不经意的忧伤放大成沉重的痛苦。

新浪的关注留守儿童页面上看过到这样的数据:

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这样的数据我得出的结论不是留守儿童很可怜,而是中国巨大的贫富差距,中国要发展,这样的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也就难有可不可怜之说。提高庞大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孩子才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可能,而防止极端分化,社会结构才不会崩溃。

我们之所以会有关注留守儿童,是因为看到了社会发展的不平等,然而社会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尽可能平等的竞争机会,人性的游戏规则。

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的确不如那些城市里有父母陪伴孩子好,儿童的确也是弱势群体,但真正能保护他们的不是探访一下他们的公益机构,而是他们的父母。我们要关注留守儿童,关注他们为什么要成为留守儿童。

如果我们的公益基金用于维权,让农民工的薪资不被拖久,留守儿童们的物质条件必然随之提高。如果我们有那么一个公会,当那些坐在办公室的白领都可拿到高温作业补贴的同时,让那些在烈日下工作的农民工也能拿到类似的补贴,留守儿童也许可以更频繁地看到爸妈。如果我们有个公益基金,专门用于改善农村的教育和医疗,那么留守儿童也不至于那么可怜。如果我们有机构促进政府应当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那么留守儿童就会越来越少。如果我们有机构促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那么留守儿童也许就不再需要留守。如果我们有基金去维权关于农民工歧视和欺诈,那些留守儿童的未来生活才看见希望。

在我看来关注留守儿童公益项目的效益远不如“免费午餐”,真爱梦想,捐钱救人,或社会一些维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只是向被泥坑绊倒的人伸出援手给予关怀,却并不是想到要把泥坑给补上或把泥路修成大家一样的水泥路。我会支持关注留守儿童,但我会提倡可以试着把多些的社会资源放到如何改善社会平等机制中,保卫那些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的权益。

公益,给于人的应该是希望而不仅是一时帮助。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有可能不再考虑留守儿童这个问题。

加入对话

28条评论

  1. 一句话,因为我们是乡下人。就这么简单,我说自己是乡下人不是因为自卑。而是当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城里人很多的都是这么想的,当费心劳力的为天朝首都的六十年不遇的大水风险完之后却因为没有户口而被通知无法安排住宿。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没有留守儿童?我在免费午餐中也说过,我们都是被抛弃的孩子,就这么简单。

  2.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非常严重,小白你的健康成长不能证明别的留守儿童能够健成长,尤其现在的成长环境与你当时有天壤之别。当然,一些救助的方式有待商槎。

    1. 我也说了一句,“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的确不如那些城市里有父母陪伴孩子好”,我没有拿那些公布的案例说事,因为基数很大,不健康的成长肯定也比较大,但就算有父母陪伴的,出问题的也不少。只觉得不能只纠结在看望留守儿童这一步上。

      1. 这和城里乡下没有关系,在未成年阶段,父母的重要性及在位是谁也无法替代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强性规定是有科学依据的,虽然人们的认识度不够好,不惜一切想把孩子往好的学校送。

          1. 进城务工可以带上孩子进城入学,这已是国家政策了。晋江这儿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很方便,小学到高中全免费。14年起还可以参加福建的高考。

  3. 这个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没有看到有利的面,比如很早就独立了,能吃苦耐劳,能够替他人着想等等优势。

  4. 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原来我也是被留守过哈,小时根本就没感觉到什么,还不是天天玩泥巴,过家家的。还不是长这么大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过多的关注会不会让原本没感觉到什么差别的孩子产生这种差别呢。 [洋葱头03]

  5. 没错!重要的不是留守,也不是儿童,关键是这个组合词背后的让那些有一定的良知的人们不愿看到的贫穷、愚昧,甚至因此而造成的悲剧。关爱留守儿童可能也只是一种途径:捐款扶贫,捐物改善生活,捐书提升教育水平。但我想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美丽的愿望了。不能从教育上提高国民素质,不能在政策上倾斜弱势群体,也不能从制度上给予他们生活甚至生存答案保障,再多的这样的关爱恐怕也是镜花水月,或者说杯水车薪。
    PS:《民主的制度》一书搜不到电子版答案哎~

    1. 不要说倾斜弱势群体,追求平等对待就不错了。
      是《民主的细节》不是制度。我这有电子书,但是不完整版的,你还是再找找吧。

  6.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说。
    一方面,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主流,是社会造成的,我们无力改变。
    另一方面,我们以前在农村确实很快乐,那是因为小朋友多。而现在由于计划生育,小学初中都没了,小孩子少了,他们的快乐从何而来?

  7. 刚开始看文章,我还想反驳一句:你不是现在的孩子,你认为的都是错的!但是看到后面我问不出来了,我思考的角度和深度达不到。
    这个是社会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或者是很多很***(自我屏蔽)的事情,无奈,只求在理性的公益,弥补温暖,减少伤害。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