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民主的细节》

 

年初的时候下载了《民主的细节》,每晚睡前会用 IPAD 看看,结果越看越清醒。后面因为排版太差没有看完,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于是就买了实体书,近日很快且很认真地把它读完,并标记了一些特别有感触的话语,分享之。

 注:绿色为刘瑜语,黑色为我的话。

托克维尔忧虑民主会造成“多数暴政”,忧虑民主会使人们偏好“做奴隶的平等”甚于“自由下的不平等”,尤其忧虑民主会导致整个社会智识的平庸化,“吸干诗意的源泉”。

最初会关注民主是因为它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道路。一直都只看到其身上闪耀的光芒,特别是当它还不易给触摸时。是上了大学后,是更理性地思考问题后,对民主少了些盲目的爱,现在会思考的是怎样的民主才合适我们。是精英式的民主,普选式的民主,协商式的民主还是代议式的民主?民主可走向平等,却不等于平等。

 联邦党人的“精英治国”和“充分制衡”精神,以及反联邦党人的“平民自治”和“权利底线”精神至今仍然是美国政台的两大支柱。

 要想避免革命,就要及时响应改革呼声,这是美国政治史揭示的一个道理。

 精英主义者越来越主张小政府,而平民主义更倾向于大政府。这大约是因为,政府还可以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

社会不公有很大因素是因为资源分配的不均,精英主义者崇尚自由至上,而平民主义者则认为平等至上。由此可见,自由与平等不是相亲相爱的,而很多时候是博弈的。但我觉得连民主都还没有实现时,就无所谓博不博奕了,能尽可能的平等就平等,尽可能自由就自由。

民主要想运行良好,肯定不仅仅依赖于实现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是因素之一:地大物博能够大大缓冲人口和资源的矛盾,从而使经济发展不受资源、环境、土地瓶颈的制约,而经济发展一般来说总是缓解社会矛盾的良方。美国的民主当年对托克维尔冲击最大的是其“平等因素”,而其政治制度因素中对我冲击最大的是“制衡因素”。

不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了解,并为这种拒绝洋洋得意。

 “精神上开放”并不是说要去无条件地顶礼膜拜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而是指放下以前所积累的成见,保持一点虚心,一点好奇心,暂且搁置政治上的判断,真正出于知识的兴趣,去从细节上、从实际事务上去观察、去比较不同社会的运转方式。

承认民主既给美国社会带来很多切实的进步和改善,同时也承认它还是有无力解决的问题,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杯子不是满的,同时也承认半满的杯子总比全空的杯子要好,才是一种智力上的承担。

 权力制衡的意义在于促进利益均衡。通过充分制衡做出来的决策,一般不至于“赢者全赢,输者全输”,各方利益都能沾点光,从而缓和政治矛盾。

充分制衡另一个更大的好处是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一个好的民主制度,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不同利益之间的简单加减法,而是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对话当中找到一个最合乎公共利益的政策方案。

 所谓实现“美国梦”不仅仅是住上“洋房花园”,而是指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正反馈机制中实现中人的尊严。

美国民主最后的结果不仅是“大量贵族的平民化”,更是“大量平民的贵族化”。

什么样的民众造就什么样的政府,什么样的文化维系什么样的制度。

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实践公共责任,不仅仅能增加一个制衡的维度,从而使政治决策更加理性,而且是一个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民的参政责任甚至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政治或者社会,而是为了完善个人自身——公共生活中对善、对真、对理性的追求,是个体自省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有些年轻人忿忿地指出:“我就是不关心政治怎么了!”我不想说这种在中国普遍存在的论调是“不道德的”,但我想说,它是“不自然的”。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妈妈买菜,爸爸洗菜,姐姐做饭,哥哥洗碗,妹妹扫地,但有一个弟弟却说:“我就是不关心做饭怎么了!”一件事情明明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但却非要说它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我只能说,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制度和文化障碍遮蔽了公共生活的自然状态。

一个真正牢固的民主制度,需要的不仅仅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要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而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要坚决捍卫我的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要坚决捍卫你的权益”的责任共同体意识。

公民责任意识最好的起点就是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所谓制度建设,一部分内容是制度改革和创新,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则是对现有制度的尊重和实施。

当人们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时,制度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就意味着大到惊人的实施成本。很多后发民主化国家之所以民主化进程受挫,一个原因就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人人都觉得国家欠自己的,却鲜有人各司其职地按规则办事。民众往往在大多数时候的“政治冷漠”和偶尔的“破坏性参与”之间摇摆,或者说,在“子民”角色和“刁民”角色之间摇摆,却少有日积月累的、点滴改良、沟通协调式的“建设性参与”。

谈及腐败,我们总是怪官员收礼太多,甚少批判“送礼”这一违反游戏规则的破坏性参与。再例如医生收红包,我们常责怪医生贪,但大多数时候医生是给劝收红包的,中国人的那种客套的热情会让你怀疑是否真的只是客套。假如我们都不包红包,医生就不努力救人了?以上都与职业道德有关,但也与送礼人的道德有关,当然更多的是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我们在一味地批判制度的缺失和道德败坏的同时,是否有想过自己也是推手之一?一个好的制度是不会挑战人性对自由和权益的向往,它要做的只是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能够大大降低一个制度实施的成本,但也正是一个制度提供的言论和行动空间使得人们得以操练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意识。美国民主的秘密不如说是一个个公民具体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好的民主则鼓励每个人成为他自己,依赖于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把一个人永远地抛回给他自己”,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勇敢的人和怯懦的人,勇敢的民族和怯懦的民族,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想要好的民主,必须先要有好的公民。而好的公民又是在好的制度和文化中培养出来的。这样想的话,总感觉我无法在不革命的情况下可预见我国走向民主的道路。

 在一个合理的制度中,“自私”不应该是问题,“损人利己”才是问题。

花自己的钱是一件让人心疼的事,而花别人的钱是一件不怎么让人心疼的事。一个好的公共财政体系,就是要通过一个政治博弈的过程,让花别人的钱变得像花自己的钱一样心疼,哪怕一年也就是275美元。

这个世界充满了悖论,认识这些悖论,需要比道德制高点更高的东西,那就是理性。

 在中国,政府是给自己给自己开支票,人大不能提供真正有效的审查和监督,所以不消费白不消费,消费就要大大咧咧地消费。这是个制度问题,跟个人道德水准没太大关系。就算你现在破口大骂公款吃喝,如果有人拿一张空白支票给你,让你随便给自己填,你肯定也会往上面填个天文数字。

我曾看过一条印象深刻的微博,意思说我们每天骂官员,不是骂其贪,是抱怨贪的人不是自己。贪是一种人性,要不试图挑战人性,它不值得一骂。我想我们更应看到的重点是体制,是监督,是制衡,也是文化。

对于一个将宪政和法治视为灵魂的社会来说,面对灵魂里的杂质,小题大做、大惊小怪、吹毛求疵,可以说是一种美德。潘恩曾经说过,那些试图享受自由的人,必须同时忍受肩负它的疲惫。

一个文明的社会,必须给予劳动者政治上的声音,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社会各界”当初从来不曾为弱势群体的结社、集会、言论自由努力,甚至默许对这种努力的打压,今天我们是否真的有资格感到愤怒?也许我们更应该感到的是羞耻,而不是愤怒,因为当初的沉默已经使我们不知不觉成了这个罪行链条中的环节之一。

发达的公民团体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政治自由、政策导向、一定的经济水平、长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结果,一句话,美好的人性源于美好的制度。

所有的杀人武器中,沉默无疑是最凶猛的。

精神自由是一片阳光雨露,它可以养育出玫瑰,也可以养育出罂粟。如果为了给文化“消毒”而消灭“精神的自由”,也就是为了消灭罂粟而消灭阳光雨露,那么玫瑰也必将不保。

文化产品中的罂粟可不像植物界的罂粟这么清晰可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罂粟和玫瑰。你的罂粟可能是他人的玫瑰。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整个社会,他破坏的必然是自己的土壤,而被破坏的土壤,可能再也无法给玫瑰供给营养。

有时候,我会感到奇怪,当爱国愤青们对“购买日货就是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而热血沸腾时,为什么这个国家里没有更多的消费者,对更显然的“消费责任”,比如抵制本国的血汗工厂,抵制某些企业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呼呈改善那些给我们盖房子修马路的民工的生活存件,表现出同样的激情?

如果没有强大的公共领域在意识形态上与政治煽动家相抗衡,如果没有一定的民权运动作为民主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种族调和甚至同化的政策相配合,民主化很可能被煽动成多数对少数的暴政甚至内战。毕竟,真正的民主化,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且是政治文化、社会形态的转型。在崇扬民主价值的同时,对民主化进程中的陷阱保持警觉,才是真正的“民主现实主义”。

法律只有在权力制衡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保证。我们能设想美国的矿工甲一个电话就可以要求联邦巡视员下来,如果巡视员不来,他可以要求工会干预,或者把矿主、矿务局告上法院。就算中国有这样的法律,我们能想像这一点吗?矿主、工会、法院、矿务局,很多人可能会嘀咕,是一家吧。

一个社会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一个政治体系去消化问题、改进制度,而制度的纠错能力又绝不仅仅来自于某个部门或者领导的“良知”,而来自于“分权”的智慧;不同权力部门的“分家”,从而使弱势群体多几个安全阀。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并不等于事实。

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正义。

在美国社会,其实谁说了也不算,总统说了不算,议员说了不算,媒体说了不算,法官司说了也不算。也许只有一个谁说了都不算的社会,理性本身才可能说了算,人治社会才会转变为法治社会。

人们习惯一说,“政治让女人走开”。如果把政治仅仅理解为一些权力精英之间的勾心斗角的话,也许政治的确不需要女性。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并且承认政治框架是历史的河床,是社会关系运转的基础设施,那么,政治不能让女人走开,不仅仅是因为女性需要通过政治去主宰她们自己的命运,而是因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政治本身也需要更多女性的视角与悲悯。

不要让你的意识形态干预你的理性,尤其是不要让它局限你的知识上的视野。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不同,往往不是因为价值观或者智力的差异,而仅仅是因为对事实的掌握不同。如果我们都有更多的耐心去寻找去阅读事实,很多观念冲突甚至政治冲突都会缓解。

我一直认为人与人智商上的差别是很微小的,而对普世的价值观也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是巨大的。这源于不同的知识基础,生活环境和对事实的掌握。真正胸怀宽广地做到身同感受的人又是很少的,我们也不必刻意去强求这样的胸怀,尽量地多知道和了解不同的因素,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来理解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商至平衡点。

全书看完,在感叹刘瑜的才华和智慧的同时也感慨自己的狭隘和盲目, 例如我的确把美国攻打伊拉克简单地理解为霸权主义国以“自由与民主”的口号侵略别国;例如我不曾怀疑过“不干扰别国内政”这一外交政策的正确性,却从没想意识过有人道主义与世界公民;例如我从未真正认真思考过自由与平等,民主与平等,民主与自由之间的博弈,他们并不一定都会相亲相爱地共存;例如,我从未想过爱国精神有可能违反法治精神;再例如……

正如里面的一句话,我们又知道了一个政治暗礁的位置,又为看到自己的无知而变得智慧了一点点。

如果你能把以上看完,想必也启智了不少。而《民主的细节》这本书是我三月份买的,现在已看完。博文从来都很长,如果你能看到这里,想必也是常客了,博客也从来没搞过什么活动,今天把书看完,打算做个T楼活动:

 

  •  100 条评论者将获此书。
  • 评论的条数中包括我的回复,但坚决抵制垃圾评论,如 “好文” “顶” “膜拜博主” “发现有更新,不错” 之类的评论将会被删除。
  • 如 第 100 条评论 是我,中奖者将往后推一楼,直至出现。
  • 此文将置顶一个月,即到 15 日为止停止活动。如在此之前到达100条评论,将不再置顶。
  • 我将 Email 联系中奖者,再索取地址和邮编。
  • 此书邮费由我承担。
  • 此书由于装订问题,109112页脱落,当然我觉得是没什么问题的,而此博文的句子在书中有下划线。除以上两点外,其它完整无缺也整洁无比,如果你介意,请无视此活动。
  • 如果你以为我是因为以上两点搞T楼活动,那请路过!
  • 此书绝对是一本好书,我觉得大多数人看完都会有所觉悟,或许会喜欢上刘瑜这人物。而我没有收藏书的习惯,书,还是让多些人来读比较好,吸收了思想就好,留着也没用。而我也不会在书中有签名或赠于,方便得奖者赠与他人,延续价值。如果此文无中奖者,我亦将寄卖于我的未来二手网店。

 

                                                                                                                                          杜小白
                                                                                                                                 2012年6月15日

加入对话

47条评论

  1. 社会忽略了绝大多数的p民的呐喊,同样,通过各种手段使p民无法发生声音,当因为一点声音而被消失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其实我的想法是,哪怕别人看了无动于衷,也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人敢于说话,而不是屈服于有关部门的淫威下。

  2. @obaby
    现在的人,就是喜欢沉默,把多说几句话的都叫愤青,我记得前一阵看了一本书叫《我们都是少数人》也写得不错的,关于沉默,我决定下个博客写这个主题。

    在中国在努力地向美国学习,而美国则在向中国靠近,发现这两个国家有些行业像互补一样。

  3. @obaby
    还有,你说的正是“要想避免革命,就要及时响应改革呼声”的情况。但现中国却正如你所言,有问题,无改革或改革困难重重或巨缓慢,于是才会有后文感叹“总感觉我无法在不革命的情况下可预见我国走向民主的道路。”从我国各种问题看来,都像没有好的制度和文法。

  4. 真是不幸,我看完了,可是這才幾樓哇。事實上民主的成本也是很高的,政治家們會習慣施捨以換取選票之類的。
    不過,我還是支持”民主“這件事情的。

  5. @勺子
    我所在的大学是真正让我意识到民主的代价,学校非常民主,但常觉得制度过于繁琐,效率低下,很多非建设性建议但却要衡量半天,当然还有同学对制度政治什么的都不感兴趣,想来大学都如此,何况整个社会。

    博客人气一直不咸不淡的,要到100楼是要点时间。或惜我这样的层楼中奖者往往不会是常客,如再想弄T楼,应该把中奖层数提前一大截才行。

  6. [洋葱头19] 我也不懂太多,以前会嚷嚷着把民主挂在口中,结果到头来自己都不晓得啥是民主,于是乎也很少提及了。

  7. 我也是被互联网改造的大学生 求认识 求友情链接 呵呵
    百度我的博客:潇湘读书 小众型阅读博客 博主:马潇湘来过

  8. 对这本书我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宁愿花100块钱去买几扎啤酒喝喝。不够从纯支持的角度来说,帮你顶到100楼出点力量吧。

    这些书理论性太强,你也真能耐得下心看完。

  9. 关于我朝的民主就不要想太多了,而且我并不觉的民主对现阶段的我们来说就很合适

  10. 在一个合理的制度中,“自私”不应该是问题,“损人利己”才是问题。

    基本同意。但从心灵、美学的角度来说,“不损人”还是不够的,提倡一点点利他,这样的社会更好。
    另外,关于”自利”与”自私”,可参阅鄙文(http://zuoyong.org/xiaoyu/zisi-zili/):

    自私与自利是不同的。

    自私是一个伦理判断,价值判断;而自利是一个事实判断。

    自私是指不顾他人而只顾自己,而且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自利是动机上为自己。自利可以是正当的。

    如果这样使用这两个词,所谓的“人都是自私的”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11. 我不曾怀疑过“不干扰别国内政”这一外交政策的正确性

    村子里有个家庭,丈夫暴打妻子,别的村民不干涉是不是就是好事呢?……

  12. @不得言
    我也不认为所有人都会关心这些东西,只是我会关心,所以才有这读后感。
    它的理论性不算强,只是内容并不简单。至于100楼,能到就到,不能到也没关系。

  13. @kenneth
    关于自私与自利的判别我也是很同意你的说法。
    不过虽然“不损人”不够好,双赢会更好,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有一方得益总有一方受损的,也许只是间接的。双赢也只是相对的。

    关于“不干扰别国内政”可能是因为我表达得不好,你有些误读。我以前不曾怀疑过“不干扰别国内政”这一外交政策的正确性,但我现在已意识有世界公民这一身份,别国一些不公平的事我们应该适当地表老示立场,现在才意识到一政策的弊端,也正如你的例子所说的那样。

    谢谢你提醒,我马上把“神”字加上! [洋葱头16]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